经常有人讨论是指血准还是静脉准!
补充一个,静脉血检测血小板不准主要是因为试管中的抗凝剂影响,如果用没有抗凝剂的管就没问题了,减少误差,抽血的时候可以跟护士说要蓝色管,或者肝素的绿色管(正常都是用紫色的管).下面转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全自动血细胞设计上要求采用静脉血,但患者更易接受采末梢血,在加上多年工作习惯而常常采集末梢血 [1] 。末梢血由于血管管径狭窄,循环不如静脉畅通,且局部温度偏低,血液成分部分沉积 [2] ,从而使细胞计数比静脉血高。本文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末梢血中WBC、RBC和Hb检测结果高于静脉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末梢采血时常常由于针刺深度不够,为了取到足够标本而挤压,致使PLT受挤压刺激而损耗或聚集,使检测结果降低,表1显示,末梢血PLT检测结果比静脉血低约36×10 9 /L。但如反复过度挤压,将加速PLT聚集,同时较多组织液就会被挤出,从而稀释血标本,不仅使PLT检测结果降低,WBC、RBC和Hb均会有所减低。因此,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难以进行质量控制。所以,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时选用静脉血最佳。
4.2 静脉血和动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这些情况:(1)儿科患者静脉血管不易触摸而采集动脉血 [3] ,由于婴幼儿头皮动脉较表浅可见,易触及其搏动,穿刺成功率高,且因血压比静脉高,易回血,可取到足量血标本。(2)肥胖者静脉位置较深,难以定位,而动脉则易触及搏动,便于穿刺。(3)病危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可根据手感动脉搏动穿刺采血。为了探讨血细胞计数仪用动脉血检测血常规的可行性,笔者对40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动脉血与静脉血血常规主要项目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而且,笔者认为由于动脉血循环特点,理论上更能客观反映机体实际情况,因此,在静脉血不易采取时可选动脉穿刺采血做血常规检查。
4.3 静脉血采血后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去病房采血或护士采血后送往检验科等原因使血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相反,有时为了应付急诊则放置时间过短,这些均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从表2可知,Hb几乎不受检测时间的影响;WBC、RBC和PLT在0min、5min、10min3个时间段检测结果浮动较大,30min、1h、12h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与30min、1h、12h检测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4] ,但在24h时,WBC和RBC检测结果增高,而PLT检测值即明显降低。可能原因是离体新鲜静脉注入抗凝管后,由于外环境及温度等条件变化,随着条件延长,PLT受到刺激会发生形态改变,丝状伪足伸出,相互粘连聚集,形成可逆聚体,其体积可能达到与淋巴细胞样大小,从而使细胞计数增高,PLT计数减低。理论上若体外放置时间过长(如超过24h),PLT又逐渐解聚,PLT又将回升,而白细胞数量则下降 [4]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后最好放置30min后检测,体检标本或病房采集的标本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4h。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做了骨穿确诊是ITP,那么你错了,单独一个骨穿并不能确诊,还差很多的检查。 太多人只单独做了骨穿,上面写着itp骨髓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以为确诊了~ 对于itp来讲,最怕的是有出血,毫不夸张的说,不出血,人体不需要血小板!!! http://www.itpxuexiaoban.cn/thread-17874-1-1.html 新病友看看万哥写的血小板减少症(itp)经验。 免疫系统有些紊乱,注意除外其他疾病,观察血小板数目后决定是否治疗。 http://www.itpxuexiaoban.cn/thread-16537-1-1.html 这一篇帖子里面,总结了,忌口,食疗,骨穿和血常规报告怎么看,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抗核抗体知识,出血止血经验,等等。 有时候吧时间是最好的药了你不去管它说不定哪天惊喜就来了。过度用药不见得多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