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旳等待 发表于 2021-7-19 14:02:14

中性粒细胞减少就是免疫力不好吗?

答:不一定是!还要看临床表现——有无反复感染?
​​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宝宝在发烧时,去化验血常规,医生发现宝宝中性粒细胞值降低,就告诉家长,你的宝宝免疫力不好。这个#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要重视!令家长焦虑万分。想尽一切办法去提升这个中性粒细胞,提高这个“免疫力”。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血液含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大系统。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按白细胞形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三类。粒细胞因细胞质中所含颗粒性质不同,又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即为中性粒细胞。在成人中,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60~70%,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占比最多的白细胞。4岁以内的儿童,根据月龄不同,中性粒细胞占比约30-35%。

中性粒细胞的职责是什么?
白细胞家族是抵抗外来病原体侵入的第二道防线,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
而中性粒细胞在抵抗感染(特别是细菌性和真菌性感染)、保护机体方面非常重要。 是我们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才算是中性粒细胞(ANC)减少?
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公认定义是ANC<1.5×10^9/L。
不过,ANC的正常范围因年龄而略有差异。出生第1周的正常低限为5.0×10^9/L,2周至1岁降至1.0×10^9/L。
通常根据ANC的水平将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轻、中或重度。
轻度:ANC水平在1.0-1.5×10^9/L
中度:ANC水平在0.5-1.0×10^9/L
重度:ANC水平低于0.5×10^9/L

ANC<1.0×10^9/L时,感染风险开始升高,但风险还取决于骨髓粒细胞储存池是否充足。
划重点内容来了,有需要的建议仔细读3次:

人体内仅约3%的中性粒细胞位于外周血循环(也就是血常规显示的那部分)。还有97%的中性粒细胞在骨髓储存池内、以及组织和附着于血管内皮的边缘池内。因此,标准的外周血全血细胞计数(血常规)实际上只从机体中性粒细胞含量最小的部分取样,并不能准确反映机体防御细菌感染的能力。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有无足够的中性粒细胞到达感染部位,而不是血常规中有多少中性粒细胞。打个比喻:社会治安是否稳定,取决于,在犯罪行为出现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的警察出现在犯罪现场抓获罪犯,而不是街上有多少警察巡逻。

所以,骨髓储存池的充足性是决定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倾向最关键的因素,但骨髓正常并不能保证患者不发生感染(相当于有警察也不一定就没有犯罪行为)。如果骨髓储存池正常,ANC为0的患者也可能不会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出现严重感染。因为骨髓储备正常者能够输送中性粒细胞至感染部位,而缺乏骨髓储备者则不行。

例举: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有明确的脓肿或脓性渗出物,则其中性粒细胞可到达组织,因而骨髓可能是正常的。(原来化脓也是免疫力的一种表现哈)
●黏膜溃疡和重度牙龈炎提示机体无法输送中性粒细胞。

总结:只要没有感染倾向,很可能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良性的,骨髓储备是充足的。
骨髓穿刺和活检是唯一能直接评估骨髓储备的方法(但骨髓检查一般会放在最后考虑)。

为什么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机制包括:
1、生成减少
2、无效生成
3、遭到破坏:循环PMN((多形核细胞)转移至血管内皮或组织池中或外周时。

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常见原因:
1、感染:
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是获得性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包括再分布、隔离和聚集以及被循环抗体破坏(可以理解为:因为要抗感染,中性粒细胞被集中在某个地方,或者因为粒细胞在血液中遇到了感染时产生的一些抗体,从而遭到了破坏)。其中,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和HIV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2、药物:
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不良性特异质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第二大原因。诱发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最高的药物包括氯氮平、硫脲类药物(抗甲状腺药物)和柳氮磺吡啶。这些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似乎是通过药物依赖性或药物诱发性抗体免疫介导性破坏循环中性粒细胞,或对骨髓粒细胞前体的直接毒性作用(可以理解为药物直接破坏了生产中性粒细胞的工厂或者破坏了进入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

3、营养:
营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骨髓衰竭可见于重度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和铜缺乏。正常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些维生素的饮食缺乏相对少见。然而在患慢性病的儿童中,尤其当他们频繁住院或长期住院或存在吸收不良综合征时(包括短肠综合征),应考虑该诊断。

4、免疫系统疾病:
原发免疫性疾病 — 免疫破坏!个体存在免疫性疾病,使机体产生了: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一种可以破坏中性粒细胞的物质)。它可介导中性粒细胞破坏,其机制包括脾脏对调理细胞的隔离,或者通过补体介导中性粒细胞溶解。
这种情况下,如果抗体产生减少或者消失,那中性粒细胞有望恢复正常。由于免疫性疾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多数骨髓粒细胞储备是正常的,大多数是良性的。除非该免疫性疾病还对其他血细胞和系统产生了影响。
5、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也称良性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无明显病因的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程大多为良性。骨髓储备正常可能是没有严重感染的原因。
6、骨髓疾病 — 一般不单纯只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他系统(红细胞、血小板)也会有异常。在大多数情况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和化疗后。当一系以上细胞受累时,应行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活检。
7、罕见的基因疾病—比如基因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这种情况的宝宝出生后即有反复、严重的感染,接种减活疫苗后出现疫苗后感染,需要行骨髓移植作为根治手段。

具体到不同阶段儿童:
婴儿和幼儿 :
1、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容易罹患各种感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细小病毒、EB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所以,短暂性轻至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可由儿童期多种常见病毒感染引起。大多数患者在病毒感染最初几日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且持续3-8日。
2、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仅见于新生儿,为中至重度,通常发生于初次妊娠,由来自母体的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引起。
3、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会导致反复重度感染,通常见于5-15个月的患儿。
4、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非常罕见(ELANE基因检测呈阳性),通常大约每21日出现3-6日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通过监测ANC(一周3次,持续6-8周)可做出诊断。

年龄较大的儿童
不伴反复或迁延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 其中多数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因为良性,尤其ANC>0.8×10^9/L时。因此,如果患者无症状,也没有其他显著的临床特征,只需要观察即可。期间,注意进行口腔检查(因为牙龈炎或牙脓肿提示存在症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伴反复感染的中至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 先进行针对常见疾病的检查,再行骨髓检查。因为骨髓穿刺仅对罕见的综合征或骨髓浸润性疾病有诊断鉴别作用。

在行骨髓检查前,建议完善:
●检测抗核抗体和补体,以筛查胶原血管病。
●检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以筛查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评估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状况,以筛查细胞或体液免疫缺陷。
●筛查HIV感染
●测定MMA(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评估维生素B12和叶酸状态。
●测定血清铜和铜蓝蛋白水平,以评估铜缺乏。

临床表现
反复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唯一有意义的后果。

治疗
对于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治疗包括预防感染、定期牙科护理、使用抗菌漱口液、发热时积极进行抗生素治疗以及对特定患者使用骨髓生长因子。伴有骨髓疾病或者其他系统疾病者,病因治疗。
所以,总的来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低不是关键考虑因素,还是要看骨髓储备情况、实际临床表现、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综合分析。大部分儿童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良性的,不需要治疗,甚至是不需要做任何检查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性粒细胞减少就是免疫力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