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2V617F时代MPD的分类诊断
JAK2V617F时代MPD的分类诊断1. MPD分子学分类:由于经典的CML均有BCR-ABL融合基因,而JAK2V617F均为阴性,故目前已将PV、ET和IMF归类为一组独立的MPD,并以此和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及不典型MPD区分。由于JAK2V617F尚未在淋巴系肿瘤及实体瘤中发现,因此凡检出有JAK2V617F突变时,首先考虑MPD。临床上如遇不明原因的血栓性疾病及白细胞增多时,检测JAK2V617F也将为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手段。目前以分子学为基础进行MPD的分类,主要通过检测BCR-ABL融和基因及JAK2V617F突变完成,BCR-ABL阳性者归入CML,阴性者考虑CML以外的MPD,其中JAK2V617F阳性者首先考虑PV、其次则为ET及IMF。以下为PV、ET及IMF的诊断标准:2. PV、ET、IMF的诊断标准:有作者建议,JAK2V617F阳性MPD的诊断标准为:PV:血细胞比容(HCT)升高,男性≥52%,女性>48%,或红细胞容量超过预期的25%(需用同位素方法检测);存在JAK2V617F突变。ET:血小板计数>450x 10*9/L,存在JAK2V617F突变,无其他髓系肿瘤,尤其是PV和IMF。IMF:满足下列A1和A2,并加上B类标准中的任何两项。A1,骨髓网硬蛋白≥3级,A2,存在JAK2V617F突变;B1,查体脾肿大。B2,不能用其他病因解释的贫血,(男性Hb<11.5g/L,女性<l0g/L)。B3,外周血涂片中有泪滴状红细胞。B4,外周血涂片中有幼粒—幼红细胞。B5,有全身症状(盗汗,6个月内体重下降>10%,或弥漫性骨痛)。B6,有髓外造血的证据。
JAK2V217F阴性的MPD仍应按目前沿用的诊断标准诊断。3. PV、ET、IMF原有检测指标的再评价及JAK2V617F的应用价值:由于97%的PV均有JAK2V617F突变,因此以往检测难度较大的红细胞容量测定、血清EPO水平测定,以及体外EPO非依赖性红系克隆测定很可能失去价值,只要JAK2V617F阳性,又能排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足以诊断为PV。JAK2V617F阳性患者再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可能不会增加有意义的信息。
临床上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者多于ET,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等体内炎症活跃的病变均可使血小板明显增多,此外,脾切除术后、部分CML及实体瘤也可伴发血小板增多,但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者JAK2V217F绝大多数应为阴性,由此至少可和半数的ET区分。如JAK2V217F阳性,有利于IMF和各种继发性MF鉴别。慢性感染(主要是结核病)、骨髓转移癌均可并发MF,进行JAK2V217F检测至少可和半数的IMF鉴别。JAK2V217F检测用于PV 、ET及IMF间的鉴别价值有限,主要仍应根据临床上哪一系血细胞增多为主进行判断。PV 、ET二者均可有血小板增多,有时ET患者的红细胞也可增多,如红细胞增多为主时则诊断为PV,而血小板增多为主时则考虑为ET。由于相当部分的PV和ET患者均可进展为MF,因此,判断为IMF抑PV或ET的晚期往往甚为困难。以往PV和ET的病史是主要的鉴别点,然以MF为主要表现的PV或ET几乎难以和IMF区分。4.JAK2V217F阳性和阴性ET的特点:已发现JAK2V217F阳性的ET更类似于PV,其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水平较高,骨髓增生更明显,静脉血栓形成及转化为PV的可能更大,对羟基脲治疗也更为敏感。故有人提出JAK2V217F阳性ET是一种隐性PV。
JAK2V217F阴性的ET,常有脾肿大,骨髓巨核细胞发育不良,可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容易转化为白血病或MF。5.JAK2V217F阳性和阴性 IMF的特点:JAK2V217F阳性的IMF患者输血需求量较低,血白细胞数较高,与K2V217F阳性的ET的特征相似。文献报告,JAK2V217F阳性的IMF生存期较短,转化为白血病的风险较高,但此结论尚未被公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