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中医防治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防治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量减少,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一起的贫血。本病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妇女。 铁为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幼红细胞的成熟而引起贫血。正常人贴内含铁总量为3-5克,其中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20%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藏于网状内皮系统,必要时可供合成血红蛋白之用,其余的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多种重要的细胞酶内。成人全血浆内约含铁4毫克,与输铁球蛋白相结合,作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运输铁。红细胞破坏后释出的铁,几乎全部留在体内,供血红蛋白再合成时应用。机体每日自粪、尿和皮肤排出之铁甚微,约1-2毫克,而储存铁又相对的较多,因此,单纯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需要较长时间(往往数年),才能引起缺铁性贫血。(一)病因病机1、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2、需要增加,如妊娠时,母体供给胎儿的铁量约300-500毫克。妊娠过多,如果铁剂补充不够,易引起缺铁性贫血。3、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如慢性腹泻,胃酸缺乏等。机体缺铁后,肠道吸收铁剂的能力稍增加。血浆中输铁球蛋白也会增多,以促进储存铁的运转,一旦储存铁用完满足不了造血需要,便开始出现贫血。此病中医过去一直称作“黄病”、“黄胖”、:桑叶黄”、多不属于“虚劳”。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叙述很确切“人有病黄肿者,不可误以为黄疸,盖黄疸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黄;黄胖之黄则其色带白而眼目如故”,又说:“黄肿之症,多因食积、虫积之为害......碍其脾家道路,经久不消,脾胃失运化之权,浊气之腾,故面部黄而且浮,手足皆无血,有虫者又吐黄水,毛发直指,肌肤不泽,好食生米,茶叶之类是也。”(二)诊断 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一般依靠病史(慢性失血,需要增加或吸收不良)及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就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有条件可查骨髓片。骨髓细胞外铁消失,血浆铁减少,以及血浆铁结合力增高,则更为确切。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数减少;中心苍白区增大。 平均红细胞溶剂<80立方微米,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 血清(浆)铁<80微克%(正常值为80-180微克%) 血清(浆)铁结合力>400微克%(正常300-350微克%) 骨髓呈正常幼红细胞性增生。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及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三)防治 积极开展防治钩虫病;及时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搞好计划生育工作,避免多次妊娠、人流。妊娠期、哺乳期补充足够营养及铁剂。胃酸缺乏,肠胃吸收功能不良者,应予治疗纠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治疗极为重要,如止血、驱钩虫,治疗胃病、月经病、痔血......。严重贫血时,可待贫血好转后再行驱虫。近世补充铁剂常用硫酸亚铁0.9克-1.8克,每日3次10-20%枸橼酸铁铵,每日6-8克,分3次服。注射剂:右旋糖酐铁也可应用。然而铁剂的吸收是在胃及十二指肠内进行的,恢复消化道的生理功能,治疗慢性胃炎,胃酸缺乏,往往比补充铁剂更为重要。中医历代对本病的治疗实践证明对此早有充分的认识。历代许多方剂中使用党参、苍术、白术、神曲、陈皮、鸡内金等,都能恢复脾胃功能,促进肠粘膜对铁剂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再补充铁剂。本病治疗如能发挥辩证论治的特点,可以加快贫血的痊愈。对一些顽固的缺铁性贫血,也多能获得疗效。配合铁剂使用,亦避免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中药治疗也常常配合使用铁剂和铜剂,如皂矾、绿矾、针砂等,多与他药配伍为丸。辨证论治1、气血不足主证: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头晕,心悸气急,舌淡,脉濡。治则:补气益血。方药: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熟地15克。 2、脾胃虚弱 主证:四肢乏力,胸闷纳呆或有腹泻。舌质淡,舌苔薄腻,脉软。 治则:补脾和胃。 方药:异功散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5克,法半夏12克。 3、肝阴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心悸,舌质淡红,脉弦。 治则:育阴潜阳。 方药: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煅磁石15克,生铁落15克。 钩虫病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治疗原则以健脾燥湿,消积杀虫为主。虚弱甚者按以上辩证治疗。健脾燥湿用伐木丸(绿矾、苍术等);或并用异功散加针砂等。杀虫消积用雷丸、槟榔、胡黄连、枳实、山楂。西药杀虫药也可选用。(四)护理1、因本病多全身虚弱,胃纳不佳,所以要充分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冷暖调节,勿使受寒着凉,且应注意饮食调理。2、仔细观察服药后症状改善情况,注意有无合并发热、便血、浮肿加重等症状,随时记录观察所见,报告医生。3、患儿喜食泥土,或其他赃物,应随时教育制止。4、应注意妇女月经衍期日数,闭经时间。月经恢复时应注意数量,色泽。5、饮食宜忌:需摄食营养丰富之实物,如动物肝脏、鸡蛋、菠菜、豆腐、山药等。食量适中,不宜过饱。勿食生冷和过分油腻滑肠之品,如肥肉及香蕉、柿子、梨、荸荠等。忌饮烈性酒。 几种食物铁的含量极其利用率食物名称每100克可食部分的含量(毫克)利用率(%)
鸡蛋4.3100
胡萝卜0.6100
芹菜3.1100
小葱1.4100
香蕉0.3100
桃0.8100
梨0.3100
花生1.9100
胡萝卜(熟)0.598
小白菜(生)1.272
牛肝26.170
猪肝65.267
大豆(炒热)10.260
菠菜(煮熟)3.457
牛肉9.650
猪血15.011
(五)古代文献引证《素问·脉要经微论》:“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色黄不泽,气短、下肢浮肿,符合严重贫血合并营养不良性水肿。《金匮要略·黄疸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予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咽中如有灸裔”,此症与普-----文氏综合症(系咽粘膜营养不良性萎缩所致,多见于女性,除吞咽困难外,尚有低色素性贫血、舌淡、胃酸缺乏等)自觉症状相似。宋《圣济总录》定“三十六黄”一章,“名称虽同而症候各异,皆非黄疸之比,求之于经,无所稽考。”所论“气黄十三”,“痫黄十四”,归纳之有:身如金色,面脚黄肿,心中战悸,不能食,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等,与缺铁贫血表现类同。宋·许叔微用紫金丹治疗“男子、妇人食劳气黄,遍身黄肿”。(紫金丹:胆矾CuSo4·5H2O;黄腊、青州枣、腊茶末、米醋)。并附治验二则:“宗室赵彦才下血,面如蜡,不进食,......授此服之,终剂而血止,面色鲜润,食亦倍常”;“新安有一兵士,亦如是,与三百粒,作十服即愈。”(《普济本事方》卷三)。 元·罗谦甫《卫生宝鉴》:“胆矾丸治男子妇人食劳气黄,面黄虚肿”,胆矾丸处方与紫金丹相似。又:“枣矾丸治食劳黄、目黄、身黄”;“五疳丸治小儿疳瘦面黄,眼涩羞明,好吃泥土。”此二方均以绿矾为主药,(绿矾、硫酸亚铁FeSo4·7H2o)。元·危亦林、朱震亨用醋煅针砂治疗“积黄”,“黄肿”。危氏用无忌紫金圆(针砂、紫金皮、香附子、三梭、苍术、陈皮、青皮、厚朴、缩砂、醋糊为丸《世医得效方》)。朱氏用大温中丸(针砂、陈皮、苍术、厚朴、三梭、莪术、青皮、香附、甘草、醋丸《丹溪心法》)。铁质的吸收是在胃及十二指肠内进行的,所以恢复消化道的生理功能,比补充铁质更为重要。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农民黄肿病,因饱作劳,脾气不舒,宜杨法师胜金圆”。明·虞搏《医学正传》:“彼黄肿者......盖因土气外形而见黄色,故宜以厚朴、苍术、香附、陈皮之类,以平其土气之敦阜;用铁粉,青皮之类,以平其木气之有余;加以曲曲糵,助脾消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一》:“脾土衰弱,肝木气盛,木来克土,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提出用伐木丸“助土益元”以治疗。明·楼英《医学纲目》:“食劳疳黄,一名黄肿。夫黄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食劳疳黄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故宜另立篇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立“食劳疳黄”一节,选用大、小温中丸、暖中丸、枣矾丸等方剂,并称“前三方以针砂、醋之类伐肝,以术米之类助脾;后一方以矾、醋之酸泻肝,以枣肉之甘补脾”。明·孙文胤《丹台玉案》“人有病黄肿者,不可误以为黄疸。盖黄疸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黄,而无肿状;黄肿之黄,则其色带白,而眼目如故。虽同出脾胃,而病形不同,医者当审而治之”;“黄疸之起,由于湿热蒸染;而黄肿之症,则湿热未甚,而多因虫积、食积之为害,或偶吞硬食过多,碍其脾家道路,经久不消,脾胃失运化之权;浊气上腾,故面部黄而且浮,手足皆无血色。有虫者,又吐黄水,毛发直指,肌肤不泽,且好食生米、茶叶之类者是也”。主张用绿矾为主之神效丸、针砂为主的大温中丸治疗。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黄胖,宿病也,与黄疸暴病不同,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洋洋少神”。“多虫与食积所致”。“针砂消食平肝,其功最速,不可缺;又须带健脾去湿热之品治之,无不愈者”。清·赵学敏《串雅内篇》:“加味绿矾丸治大小男女黄病......大率四两药可治一人”。“祖传七世截黄丸,治脾积黄肿”,亦以绿矾为主药。《王旭高医案》:“面黄无力,能食,气急,脱力伤脾之证,用张鸡峰伐木丸”。皂矾、川朴、茅术、制半夏、陈皮、茯苓、灸甘草、大枣等为丸。(六)古方、验方、单方 紫金丹(《普济本事方》卷三) 胆矾三两,黄蜡一两,大枣五十个,头醋五升,先下矾、枣,慢火熬半日,取出枣,去皮核,次下蜡,再煮半日如膏,人腊茶末二两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茶酒任下。治食劳气劳,遍身黄肿,欲成水肿,及久患痃癖,面目悉黄。(注:胆矾系含有五个结晶水的硫酸铜CuSO3·5H2O,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治疗缺铁性贫血使用铜剂是十分重要的。) 胆矾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 胆矾一钱,绿矾(即皂矾,主要含七个结晶水的硫酸亚铁FeSO3·7H2O,因产地不同,或多或少杂有铜、铝、镁锌等物)二两,大枣(去核)十四个,醋一升,使君子仁二两,枳实(去瓤,炒)三两,黄连、诃子(去核)各一两、巴豆十四粒,夜明砂,蝦蟆灰各一两,苦楝根皮半两。前四味同煮至枣烂,使君子、枳实、黄连、诃子皮、巴豆同炒黑,令三分干,余药同炒干,为末,加一处搜和为丸,不和再加热枣肉或加水令和,绿豆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米饮或温水送下,不拘时服。治小儿疳虫癖积,食少泄泻。 绿矾丸(《医学正传》) 五倍子半斤(炒黑),绿矾四两(姜汁炒白),针砂四两(醋炒红色),神曲半斤(炒微黄色)。上为细末,生姜汁煮枣肉,来汤饮亦可。忌食荞麦面。治黄肿病。 《救急方》治食劳黄病方 青矾(即皂矾),锅内煅赤,来醋拌为末,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同《卫生宝鉴》卷十四枣矾丸方) 绿矾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绿矾为末,以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米汤饮下,治小儿疳积有虫,爱食泥土。 治钩虫病方(《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青矾半斤,米醋四两,黑豆四两,米饭适量。先将青矾放新瓦上煅为红色,分两次淬入米醋,煅至干透,取出秤取四两,研细末;另将黑豆炒熟磨成细粉,与青矾混合拌匀,用米饭捣和搓成丸子如黄豆大,焙干。成人每次服数天后再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服药忌饮茶。 紫金丸(《世医得效方》) 干姜、炒香附、紫金皮、石菖蒲、青木香、针砂(煅红)各等分,为末,米糊为丸。每服三十丸,第一次清茶送下,第二次商陆煎汤送下,第三次赤小豆煎汤送下,常吃用好酒吞服。治水气肿满。 大温中丸(《丹溪心法》) 陈皮、苍术、厚朴、三梭、莪术、青皮各五两、香附一斤。甘草一两,针砂(醋炒)二两。为末,醋和为丸,空腹姜汤送下;若脾虚用党参、白术、芍药、陈皮、甘草煎汤送下。治食积与黄肿。 小温中丸(《丹溪心法》) ①、苍术、川芎、香附、神曲,针砂(醋炒)。为末,醋糊为丸,空腹姜盐汤送下,午后、食后酒送下。原方主治湿热黄疸症轻者,并治食积。 ②、青皮、陈皮、黄连(姜汁炒)各一两,香附(童便浸)四两,苍术、半夏、针砂(醋炒)各二两,白术、苦参各半两。为细末,面糊为丸。治积聚。 ③、针砂(醋煮三次),香附(童便浸)各四两,山楂、炒神曲各二两,黄连(姜汁炒)一两半,炒栀子、厚朴(姜汁炒)、苍术、半夏各一两,川芎半两。为细末,面糊为丸。治积聚。 伐木丸(《本草纲目》引《张三丰仙传方》) 苍术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四两,炒赤色,皂矾一斤,醋拌晒干,入瓶火煅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汤任下,日二、三服。治脾土衰弱,肝木气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李时珍常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满腹胀,果有效验。并指出本方自张仲景用矾石、消石治女劳疸方中变化而来。 神效方(《奇效良方》) 白矾五两,绿矾三两,黄丹、伏龙肝、刺猬皮各二两为末。放瓷罐内,用炭火五至七斤烧,待炭尽取出,候冷研粉,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米汤送下。原方主治痔疮下血不止(止血、补血)。 验方1: 鸡血藤30-6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验方2:绿矾10克,醋煅针砂15克,淮山药10克,红枣10枚。前三味共研细末,红枣煮烂后除去皮核,一起捣匀,制成绿豆大小丸,每次服1.5克,每日3-4次,白水送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