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的小红点?血小板减少出血要治疗切莫小视ITP
警惕宝宝皮肤上的“小红点”ITP的隐匿性较强,临床表现一般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大多需要在医院进行专门的检查才能确诊。患有ITP的宝宝皮肤上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小红点、淤青,或者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等情况。由于这些小症状都比较常见,所以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但其实这些症状都是在提醒你,宝宝的身体出问题了。除了不易察觉的出血外,《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规范》提示,部分ITP患儿会有明显的乏力症状,也可能仅有血小板减少,但没有出血症状。因此有时宝宝出现发烧、疫苗接种后不适等情况,医生会进行血常规、手工血小板计数等检查,这些都是为了判断孩子是否患上ITP的必要检查。免疫系统“迫害”血小板引发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上演了一出“翻脸不认人”的大戏所导致,而在ITP这出“大戏”中遭到迫害的,就是血液系统中的血小板。ITP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免疫异常是其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具体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简单来讲,就是机体中的免疫系统由于某些原因与血小板“翻脸了”,把它当成了“攻击”对象,开始产生针对它的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会使得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加快,这样“一增”“一减”,也就导致了ITP的发生。那么为什么宝宝注射疫苗后容易被“盯上”?这是因为疫苗作为一种注入人体的自动免疫制剂,会激活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进而可能通过交叉抗原反应及TLRs通路导致血小板破坏。通过既往报道发现,在接种麻风腮、甲肝、乙肝、百白破等疫苗后均有ITP病例产生。其中麻风腮疫苗被认为是ITP的高风险因素,所以如果家里的宝宝准备接种该疫苗,一定要做好后续ITP的防范。出血要治疗,切莫小视ITPITP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虽然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病症,但其治疗措施却更多是取决于出血的症状而非血小板数目。一般当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正常为100~30010^9/L)且孩子无活动性出血表现时,可先动态观察血小板数目变化,不予以治疗。而一旦ITP患儿有出血症状,不论此时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需要积极入院治疗。虽然资料显示,约80%的ITP宝宝的血小板计数在12个月内可恢复正常,仅需观察即可,仅有20%的患儿病程会持续一年以上。但即便如此,也切莫小视了它。因为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严重的ITP可能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的情况,危及宝宝生命安全。如果宝宝患上了ITP,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适当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避免外伤,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用药时应避免给他们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果近期宝宝有疫苗接种计划,最好延期接种。如有感染情况,则要为宝宝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综上所述,虽然ITP是个隐匿的“潜藏者”,但只要家长够细心,绝对能提早发现它的存在,避免耽误宝宝的病情治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