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很多患者经过检查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后,都会惊慌,感到恐惧,害怕自己病情不能治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因此大家要及时了解清楚ITP的具体病情病因,尤其是发病原因,及时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合理的诊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 1、血小板相关抗体:慢性ITP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若将慢性ITP病人的血浆输给正常人,可使正常人的血小板减少;如将正常人的血小板输给ITP病人,输入的血小板在短时间内被破坏。由此证实ITP病人内血小板寿命缩短是由于血清中存在有破坏血小板的抗体,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C3),95%为IgG型,少量未IgM和IgM型。ITP病人血循环中存在血小板相关补体C3(PAC3),其增高与PAIg增高成正比。 2、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血小板好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故抗血小板抗体也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使其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引起血小板减少疾病。 3、血小板破坏机制: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而ITP病人血小板的寿命仅40~230分钟。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且血流缓慢可阻留抗体被覆的血小板,因此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肝脏和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慢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并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破坏。 4、其他因素:雌激素的作用,慢性型多见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发病中其一定作用,可能是雌激素可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能力;抗体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毛细血管通透些增高而加重出血。 5、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脏是人体血小板分布最多的脏器,当各种原因如肝硬化、骨髓纤维化等造成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时,大量血小板储藏在脾脏中,也会引起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脾脏中可以发现大约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在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仅为5到10天。老血小板被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和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破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