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样的病,不同的中医大夫会用完全不同的治法,都能治好病。就象一道数学题,有不同的解法,只要答对了就行,中医也没有固定的治法,只要治好病就行。
我最近就观察了这样两个病案。
案一:2019 4 1 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发烧了,因为刚开始发烧,没有其他症状,我就按春季感冒的一般治法,开了两付银翘散。第二天来复诊:药后发烧好了,但太阳穴痛、恶心想吐、纳呆,改用小柴胡汤。
分析:第二天复诊时完全是小柴胡汤证,可见第一天发烧也应该是小柴胡汤证,只是当时症状还没有暴露出来,但用了银翘散也有效(当然如果用小柴胡汤,效果应该更好)。
案二:2019 4 2 许某某,女,6岁,头晕、恶心、纳呆、心烦,肚子难受,舌红苔厚腻,脉濡。处方三仁汤,2剂全好。
分析:这是一个明显的小柴胡汤证,几乎具备了小柴胡汤的所有指征,用小柴胡汤一定会有效。但我根据她舌苔厚腻,故意不用惯用的小柴胡汤,而是用了化湿的三仁汤,也取得了同样的疗效。
以上是两例外感病,按伤寒或温病治,都有效。在内伤杂病中,情况更复杂,辩证和治法,更不一样了。
同样的病,辩证却不同,治法和方药都不同,这是中医灵活的地方,是形成各种派别的原因,也是初学者感到困惑和难学的地方。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病是复杂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环节入手都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中医要发展,还是要兼容并蓄,没有绝对的正确。
医者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