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欺软怕硬”的细胞——血小板
人们在日常中免不了会生病,但是,在血液病中很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的出血性疾病,轻者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危及性命,后果严重。虽说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但血小板减少这个病,确有点“欺软怕硬”,为何这么说呢?根据临床统计数据来看,它似乎更喜欢对自身免疫机制不完善或者是抵抗力弱的孩子和女人“下手”。
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0%,以急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其中急性型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且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之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
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短,容易治愈,这与儿童患者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排除部分患儿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现象,最终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甚至是难治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
因此,家长在照顾患儿的过程中,治疗方法选择要慎重,不要过度依赖激素和丙球,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而日常护理更要精心,避免孩子频繁感冒感染,同时要减少受伤出血的现象。
青年女性: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以慢性血小板减少为主:
不久前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妊娠期女性成为继儿童之后的第二大血小板减少症高发人群。我们都知道,血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如果妊娠期女性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则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后果将不堪设想。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于成年人,多为20~40岁,且以女性居多,男女之比约为1:4。其临床特点如下:
1、起病缓慢,有长期皮肤黏膜反复出血史及妇女月经过多,病程均达半年以上。
2、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以皮肤多见,脏器出血次之。
3、脾脏一般不大,仅有10%左右的病例有轻度肿大。
4、 少数病人可有贫血症状,与出血轻重成正比。
其实,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血小板减少,或者是发生于哪类人群,作为患者,最关键的还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还需要明辨病因,对症治疗,不要盲目用药,更不要讳疾忌医,以免得不偿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