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案例经过】 一老年女性患者,住院前在门诊做过一次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结果是159×109/L,住院后第一天查血常规,血小板是80×109/L,第二天又查,血小板是36×109/L。病人并无血小板减少的诱因和病史,也无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和体征,对此,主管医生深感困惑,怀疑我们的检查结果有误,将情况向我们反映。 我们立即找出该病人当天和前一天的标本(门诊那份因是采集末梢血的,标本没有保存),这两份标本均无凝块、溶血等不合格的情况,察看仪器的状态和质控情况也无异常,对这两份标本再次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这两份标本的血小板都是低的,且比之前的结果还要低。结果是低的,似乎证明我们当天和前一天的报告并无误。可是,如果这两次报告无误,岂不是说门诊那次的报告是错的,这似乎又与病人的情况不符,另外,标本中的血小板越来越低了,标本保存于室温,时间也不太久,按理说变化不大(我们有拿其它标本作过对照,3天之内的没有多大变化)。 为查找原因,我们先对这两份标本进行涂片镜检,估计一下血小板的大概数量,再确定是否做手工计数。镜检发现2份标本的血小板好像都不少,但却分布不均,出现不少血小板聚集成团的现象 血小板有聚集现象,这在抗凝血的血涂片中是不应该出现的啊!这让我们想到病人血样中的血小板很可能是正常的,血球仪的测定可能存在严重偏少,因多个聚在一起的血小板可能只当作一个计数,甚至当作血小板之外的细胞计数。假如病人的血小板是正常的,那么就既与主管医生认为的相同,也与第一次报告相符。可是,同样是抗凝血为什么第一次做的血小板计数是正常的,后两次却是低的?难道第一次的标本没有血小板聚集现象?抗凝血中的血小板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聚在一起呢?我们在一些文献上找到了重要的提示,这很可能是一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 为了验证猜测,我们给病人采血检查,分别用EDTA-K2、枸橼酸钠(1:9)两种抗凝管采样,并取少量未抗凝血用于手工计数,手工计数用1%的草酸铵溶液稀释。两种试管的标本用血球仪分别在采血后的0、10、20、30、60、90、120min各测定一次血小板的数量,同时两种标本在各个时间点各涂片一张用于镜检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情况。试验证明病人的血小板数量是正常的,枸橼酸钠抗凝管的标本在各个时间点测得的结果变化不大,均值180×109/L,且与手工计数法结果基本一致(190×109/L),各时间点的涂片也未见到有血小板聚集的现象。而EDTA-K2抗凝管的标本在0、10、20min这三时间点测得的结果是正常的,均值165×109/L,与枸橼酸钠抗凝管的相近,这三次的结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30min起开始下降明显,随着时间越往后下降也越严重。前二个时间点的涂片未见到有血小板聚集,20min有少量血小板聚集,30min开始血小板聚集越来越明显,团块也越来越大。 原因终于查明,住院后的两份血小板报告确定存在问题,我们立即联系该主管医生说明情况并重发报告。问题虽然及时发现,也得到解决,没有造成不良后果,但却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深思、警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