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丹芍颗粒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予丹芍颗粒,对照组30例西药常规处理,疗程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88.89%;对照组愈显率66.67%,2组愈显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丹芍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有较好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  丹芍颗粒;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研究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西医学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使用激素或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也不能改变其结局。我们根据本病“瘀热伤络”的基本病机,设计以“凉血化瘀通络”为大法的丹芍颗粒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与病房1998-09 ~2003-08的紫癜性肾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
1. 1. 1性别、年龄分布  男性36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最小6岁,最大14岁;病程最短10日,最长5年。2组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组别  | n  | 性别  | 年龄(岁, ±s)  | 
男  | 女  | 
治疗组  | 36  | 20  | 16  | 9.66±2.08  | 
对照组  | 30  | 17  | 13  | 9.41±2.23  | 
经χ2检验,2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 1. 2  2组发病诱因、发病季节、临床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2组发病诱因、发病季节、临床类型分布情况
组别  | n  | 发病诱因  | 发病季节  | 临床类型  | 
上感  | 食物 药物  | 其他  | 春  | 夏  | 秋  | 冬  | 单纯  | 肾炎  | 肾病  | 
治疗组  | 36  | 17  | 6  | 13  | 9  | 6  | 9  | 12  | 16  | 14  | 6  | 
对照组  | 30  | 11  | 4  | 15  | 8  | 6  | 7  | 9  | 12  | 14  | 4  | 
合计  | 66  | 28  | 10  | 28  | 17  | 12  | 16  | 21  | 28  | 28  | 10  | 
经χ2检验,两组在发病诱因、发病季节、临床类型分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计划项目(BS970066)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研究所  南京  210029
1.2 诊断标准  参考全国儿童肾脏病协作组2001年规定的过敏性紫癜肾炎诊断标准[1]。
    (1)两下肢或四肢对称性紫癜或同时伴有消化道及关节症状。
    (2)S-HP病程中或紫癜消失后出现血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水肿,或无或伴有蛋白尿及管型,部分病人可伴有高血压、氮质血症。
(3)尿蛋白>0.1g/kg/日,血清白蛋白<30g/L,胆固醇>5.72mmol/L,血清白蛋白g2>10%为肾病型。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治疗组  口服丹芍颗粒。药物组成:赤芍药、丹参、水牛角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制成颗粒剂,每包10g 。<5岁10g,6~10岁20g,>10岁30g,每日3次。潘生丁3~5mg/kg.d,分三次口服。维生素C 0.1g,每日3次。以3个月为1疗程,有效病例观察2个疗程。
    1. 3. 2 对照组  单纯血尿、蛋白尿、肾炎者,强的松1mg/kg.d,分三次口服,8周后改为隔日早晨顿服。肾病综合征者,强的松2mg/kg.d,服法同前。潘生丁3~5mg/kg.d,分3次口服。维生素C 0.1g,每日3次。以3个月为1个疗程。有效病例观察2个疗程。
治疗期间有皮肤紫癜者可用扑尔敏、葡萄糖酸钙。有关节痛、腹痛明显者,可酌情对症处理。
1. 3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2]内“紫癜”、“水肿”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阴性(24h尿蛋白定量<0.15g),血尿消失(红细胞<5个/HP),血生化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生化检查正常,尿蛋白或红细胞在±~+之间。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尿常规有改善。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治疗3月后症状、体征、血生化、尿常规无改善。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愈显率 (%)  | 总有效率 (%)  | 
治疗组  | 36  | 23  | 9  | 2  | 2  | 88.89*  | 94.44△  | 
对照组  | 30  | 11  | 9  | 8  | 2  | 66.67  | 93.33  | 
与对照组比较,*P<0.05,△<0.01
2. 2  2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相位差比较   见表4
 
 
 
 
表4  2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相位差比较( ±s)
组别  | n  | 尿蛋白定量(g/L)  | 尿相位差(万/L)  | 
疗前  | 疗后  | 疗前  | 疗后  | 
治疗组  | 29  | 0.452±0.243  | 0.256±0.165  | 140.1±90.5  | 54.9±46.4  | 
对照组  | 25  | 0.525±0.268  | 0.342±0.222*  | 158.1±137.0  | 78.5±61.6*  |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疗后与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对照组疗后与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紫癜性肾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尿相位差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疗后与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对照组疗后与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相位差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2. 3 两组免疫球蛋白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免疫球蛋白比较( ±s)(g/L)
组别  | 例数  | IgA  | IgG  | IgM  | 
疗前  | 疗后  | 疗前  | 疗后  | 疗前  | 疗后  | 
治疗组  | 29  | 4.05±1.84  | 3.00±0.84*  | 9.06±3.59  | 10.10±2.99  | 2.12±1.88  | 2.25±1.60  | 
对照组  | 25  | 4.25±1.52  | 3.33±0.52*  | 9.85±2.31  | 10.45±1.93  | 2.09±0.74  | 1.92±0.40  | 
*治疗前后比较P<0.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血清IgA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与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对照组治疗后与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降低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IgA的作用,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清IgG、IgM影响不明显。
3讨  论
3. 1 传统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发斑”、“血证”、“水肿”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研究的深入,观察到紫癜性肾炎患者除“血热”外,还存在“瘀”的征象。紫癜是皮肤出血,属离经之血即”瘀血”。不仅阻碍新血之化机,且会加重经络阻滞而使出血不易停止。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病关键是“热、瘀”,即热毒内伏,化火动血,络伤血溢,瘀阻脉道,水液内停而发为本病。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血阻络贯穿始终。现代医学认为紫癜性肾炎主要系免疫复合物引起。据病理活检电镜观察,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和系膜区均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经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沉积物中主要为弥漫性系膜区的IgA团块沉积,严重者,可延伸于毛细血管壁。IgG、IgM常与IgA伴随沉积、但强度较弱。补体沉积以C3为主,而C1q、C4少见,可见补体呈旁路激活途径。皮下小血管壁亦常见IgA沉积。提示肾组织局部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受损,内径缩小,通道受阻,甚至瘀塞缺氧,导致通透性改变,临床即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这一病理改变,十分符合中医学瘀阻络脉,血热内阻的病理,为凉血化瘀通络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3. 2根据我们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在汤剂观察有效的基础上,精选方药制成具有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的中成药丹芍颗粒,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有收缩血管,促进凝血发挥止血作用;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肿,降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3],减少尿蛋白排出,有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全方具有抗炎脱敏,消除皮肤紫癜、血尿、蛋白尿的作用[4],适用于过敏性紫癜瘀热内阻证。
3.3我们应用丹芍颗粒治疗紫癜性肾炎36例,总有效率和愈显率94.44%、88.89%,均高于对照组93.33%、66.67%。临床实践表明,丹芍颗粒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能明显消除皮肤紫癜、降低蛋白尿、血尿及水肿,另外,患儿舌象脉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改善临床症状、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相位差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通过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丹芍颗粒能明显降低升高的血清IgA。从临床研究结果的总体来看,丹芍颗粒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药,说明丹芍颗粒是有效的中成药制剂,临床观察表明该药未见肝功能损害等明显毒副作用。对轻型急性肾炎综合征疗效较好,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差。蛋白尿程度严重的患者病程长,疗效不良,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主编. 临床小儿肾脏病学.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22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25
[3] 孙轶秋,汪受传,金钟大,等.丹芍颗粒改善微循环、抗炎、抗I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2003,(1):50
[4] 孙轶秋,汪受传,金钟大,等.芍颗粒对大鼠过敏性紫癜肾炎动物模型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新世纪中华医学杂志,200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