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岁儿童曾经打了疫苗后,四肢出现紫癜,家长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个月,出现喉咙发炎,持续发热,吃退烧药都不管用,到医院查了血常规,居然低到4。在这里要提醒家长,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是100-300,低于20就已经是需要治疗了,低到10就是有出血的风险了,而且出血风险较大,有脑出血的危险,因为一旦脑出血,会危及到生命,所以此时要积极地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预防恶性出血事件发生,同时还要就诊于血液内科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对因治疗。
血小板减少是儿科血液系统常见的疾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另一类则为非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 由于血小板过低,所以就住院了一个星期,打了丙球蛋白。出院之后吃泼尼松维持。 丙种球蛋白注射后能够迅速补充机体免疫球蛋白数量,一方面与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竞争,抑制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另一方面封闭巨噬细胞受体,阻碍吞噬细胞吞噬破坏血小板,从而发挥为感染性疾病提供人工被动免疫保护和减轻症状的作用。 临床上常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使血小板水平恢复,是ITP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但是客观上来说,丙球蛋白和激素长期使用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不管是外用还是内服皮质激素类药物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长期服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可引起机体物质代谢紊乱与体温调整紊乱,破坏免疫能力,所以要慎重使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改变治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把西药对身体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辨证施治,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