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血小板减少标准为住院期间静脉血血常规出现至少两次血小板<100×10^9/L。将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分为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科疾病主要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非血液科疾病在儿童主要有感染或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肝硬化引起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放化疗后、EDTA 抗凝剂相关血小板减少、结缔组织病(如 sle 等)等,其中以感染或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
感染作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常见,包括巨细胞病毒、EB 病毒、HIV、乙肝病毒等。在感染中呼吸道感染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重症感染尤其是脓毒血症等可引起血小板快速降低。
治疗: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可用丙种球蛋白封闭抗体,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极度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
因此,在工作中遇到血小板减少时,同样应首先考虑感染,需积极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需考虑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和 ITP 等,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明确血小板减少原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