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临床中,血液病的种类繁多,病症复杂,治疗难度更是医学界较为揪心的关键。所以,对待每一种血液疾病,认真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临床常见威胁中,血小板减少是人们经常提及的病种,对患者的健康影响也非常大。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 专家表示,在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此病威胁不可小视。 血小板减少和哪些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像一些麻疹、风疹、水痘、猫爪热、登革热等可致血小板减少。病毒如侵入细胞,会使血小板减少。病毒也可能会附在血小板上,破坏血小板。 2、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理因素,如果血小板在机体的脾内出现滞留的情况较为严重,就会引发血小板减少。一般情况下,在临床上脾功能亢进就是比较常见的诱发因素。 3、外界理化因素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诱发因素,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电离辐射、烷化剂等理化因素也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少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时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免疫反应或直接导致骨髓细胞受到毒害,造成骨髓弥漫性损伤,使患者全血减少。 抵御外敌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不能轻视 1、 急性型 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较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 慢性型,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病人除 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