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具体数值多少?
正常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区间为(125~350)×10^9/L 。
医院所使用的仪器及试剂不同,参考范围也略有波动,以医院报告单给出的参考范围为准,但大致范围仍是(100~300)×10^9/L之间。
一般血小板要超过400×10^9/L才为血小板增多。并且临床上,定义血小板增多的下限数值要超过450×10^9/L,如果没有达到,不需要特别担心。
下面我们来看看血小板的作用、临床意义以及涉及的处理措施。
血小板概述
血小板(platelet,PLT)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完整性、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
血小板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血小板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稍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血(一般指末梢血、耳垂血等)高10%。
另外,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血小板的变化。
①引起血小板增多的药物: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素、头孢菌素类、干扰素、类固醇、普萘洛尔、免疫球蛋白、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
②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化疗用药、氯霉素、H2受体阻断剂、盐酸氯嗪、氯噻嗪、奎尼丁、苯妥英钠、利福平、磺胺、硝酸甘油、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病理变化: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计数为(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出血;低于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