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脾排在血小板减少症所有一线、二线治疗选择的最后,指出切脾“地位在下降”,但又“非常有效”,相当矛盾。对于切脾的选择,病人该何去何从呢? 为什么说切脾要谨慎?
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场所,切除脾就把破坏血小板的场所给除掉,血小板不受破坏当然就回升了。而脾栓就是把脾脏的动脉栓塞,脾脏的部分功能或者组织破坏,相当于部分阻断或缩小了破坏血小板的场所。这就是切脾或者脾栓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基本原理。
另外,脾脏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切脾也是创伤性操作,脾脏的摘除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风险:手术风险、术后感染风险、长期可能逐步免疫低下的风险。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任何器官也不应该轻易地摘除。
因此,能够不切脾尽量不切脾。同时,切脾的疗效分析应该全面、正确地告知ITP患者:切脾也可能失败,血小板也可能没有效果。有的病人切脾后血小板数值也还是个位数。
无可奈何的治疗选择 | 血小板减少切脾要认真考虑这三点!
一,切脾可能完全无效。
二,66.67%的有效率统计数据事实上并不完全指的是血小板恢复到正常水平,是指包括切脾后血小板有所上升都算在内的所有有效病例,应该没有某些资料和报道上说的70%~80%。
三,切脾有效这部分病例的远期疗效值得研究和重视,没有见到切脾有效的病例的血小板在切脾后1年、2年、3年、5年的统计研究数据。
临床发现这部分切脾有效的病例中,一定时间后(如半年、或者1年),再次出现血小板水平的下降,只能重新回到之前的激素、丙球的治疗轨道上来。但事实上可能效果还是非常不理想,这部分ITP成了研究和治疗的死角,失去了临床研究和治疗的价值,部分被推荐去看中医。
得出结论——这是一项无可奈何的治疗选择
切除脾就是治疗ITP无效后的最后一招,也实际宣布了规范西医治疗、ITP指南规定的药物治疗彻底无效了。因此,临床医生对ITP患者可能会这样说:“只有切脾才可能有效”,而且“切脾的疗效还不错”。对于患者来说,切脾也成了治疗ITP的救命稻草。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可以选择中西结合治疗或是切除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