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产生了自身抗血小板抗体(PAIg),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的疾病。
中医角度解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脉和内脏损伤有密切关系,属中医的“血症”、“发斑”、“肌衄”等范畴。
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血证论》云:“血证气盛火旺者十之八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有不能滋生血脉。”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中医分型辨证施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治疗均应首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出血为主,可按血证进行辩证治疗。主要病机为热、虚、淤三种,治疗方面应以清热凉血止血、补气阴、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参以补益肝肾等法,以标本兼治。辩证要点:首先辨虚实,其次辩病位。
1、血热妄行型
证候特点: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严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口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常用中药: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玄参、麦冬、紫草、地榆炭、侧柏炭、栀子炭、茜草根、银花、连翘。
2、阴虚火旺型
证候特点: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呈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不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或有超或有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宁络。
常用中药:茜草根、侧柏叶、仙鹤草、生地、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赤芍、紫草、丹参、丹皮、地骨皮、蒲黄炭、栀子炭。
3、气虚不摄型
证候特点:起病缓慢,紫斑色黯淡,或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池,或有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治法:健脾养血,益气摄血。
常用中药:茜党参、黄芪、白术、龙眼肉、木香、茯苓、阿胶、仙鹤草、山药、血余炭、甘草等。
4、瘀血阻络型
证候特点:自办色紫而黯,腹痛有积块,毛发枯黄无泽,面色黎黑,或伴有胸闷协痛,舌质紫黯、有淤点,脉弦或涩。
中医治法: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三七、制大黄、炒蒲黄、紫珠草、茜根、仙鹤草。 中医分型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制定针对性的方剂,辨证施治。但对于出血严重者、血小板低下者,可先采用西医支持治疗,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必要时可输血小板悬液,包括血浆置换在内的紧急治疗措施,等病情稳定再进行中医治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