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但如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就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从而发生“溶血性贫血”。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庄万传 【临床表现】 溶血性贫血的病种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aplastic crisis)。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明显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现黄疸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破坏增加”和红细胞“生成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升高,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尿血红蛋白阳性,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红细胞生成代偿性增生的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红细胞肌酸升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