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患儿,女,3岁,主因“发现双下肢出血点2”天
现病史:患儿家属2天前发现患儿双下肢皮肤有出血点,为针尖样大小,较为散在,无关节红肿,家属未予特殊处理,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4(↓↓↓)(因为手机功能有限,10的9次方不知道咋弄,故用剪箭头表示)。为进一步诊治,遂入院。患儿子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吐泻,无腹痛及鼻衄,精神尚可,饮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及传染病史;按时预防接种。
入院查体:T:36.5℃,神清,精神尚可,双下肢可见散在针尖样大小出血点,并可见1-2片约4mm左右的淤斑,口唇红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入院辅助检查:EBV-IgM、IgG阴性;单纯疱疹病毒阴性;血型:O型(Rh阳性);电解质、肾功、心肌酶正常;复查血常规,血小板:0(↓↓↓),WBC、RBC、HGB、CRP均正常。全腹彩超未见异常;血小板抗体(+);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正常。呼吸道九连检阴性。
入院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及丙球静点,并联系血站给予输注“血小板”;在治疗期间患儿身上及其他部位未出现出血,第二天复查血常规:血小板80↓;末梢血涂片:78↓(给予地塞米松及丙球第二天复查的);故未输注血小板;病程共7天,给予地塞米松7天,丙球2天,期间患儿未发生其他不适症状。出院后给予继续口服“强的松”,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均正常。未诉不适症状,躯干等部位未见出血点。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就不一样,此患儿血小板为0,按照一般来说,全身及各个部位淤斑不仅仅是1、2片,可能会伴有其他部位出血,而且此患儿血小板抗体(+),故给予丙球封闭抗体、地塞米松冲击以达到血小板升高的疗效(个人观点)。如个别效果不佳时,有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切忌存在侥幸心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