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药物引起病人血小板的改变较为常见,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可引起脑出血,甚至死亡。药物引起的出血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药源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常见,而药源性凝血功能障碍少见。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有很多,细菌及病毒感染、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酗酒、妊娠、手术以及使用药物等因素都能够诱发血小板减少症。
以下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1.抗感染药物
许多抗感染药可对骨髓幼稚细胞产生抑制,为一种免疫反应。氯霉素、磺胺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胞嘧啶、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2.肝素类药物
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经诊断或者临床高度怀疑,应立即停用肝素类抗凝药物,包括使用肝素冲管,并使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替代抗凝。替代药物如:磺达肝癸钠。
3.金鸡纳生物碱类
奎宁、奎尼丁。注意事项是仅在药物存在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4.血小板抑制剂
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等。在首次给予阿昔单抗的患者中,约1%的患者在开始输注的数小时内便发生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其第2次输注时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10%;然而,部分患者却在输注后5——8 d才发生血小板减少症。
5.抗风湿药物
如金制剂、D-青霉胺等。其中金言褐氨鲁米特有致内脏出血和致命性出血的报告。
6.非甾类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萘普生、布洛芬等。其中阿司匹林可导致严重的内脏和致命性出血。
7.化疗药和免疫抑制剂
氟达拉滨、奥沙利铂、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等。
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药源性血液性疾病,可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多数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常常被忽视,因此,应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权衡利弊,控制用药剂量,减少联合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并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