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1)排查输入的血小板质量;
2)从临床上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停用药物与脾切除等)。
2.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因素
1)过滤以除去白细胞;
2)选择ABO血型相合的供体;
3)从供体登记中选择HLA相合者;
4)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
5)测定其他可能存在的特异性抗体。
3.但最后三项在我国并未列入常规,国外亦可因技术原因致假阴性率高达30%,故实用性不大。
临床上大量观察资料发现,尽管患者继续接受血小板输注,其机体内的抗体也可在一周或数月后消失,故周期性评估患者的抗体状态具有意义,可使某些患者又能随机选用血小板输注的供体,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对血小板输注的良好反应。
4.顽固性患者的处理
虽然医者竭尽全力,但患者始终对血小板输注处于无反应状态,且出血已危及生命,试用以下方法,可能使患者获救:
1)低剂量、反复输注血小板(3~4u浓缩血小板,每4~8h1次),即使输注后血小板数不增加,也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2)静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s,IVIG)可能使输注后的血小板数暂时增加。
3)使用纤溶抑制剂,有助于稳定已形成的血凝块。
4)使用重组FⅦa,可使某些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控制。
5)紫外线照射可灭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在不严重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照射剂量下,可抑制免疫反应。
6)用剂量为5~15Gy的射线照射血小板,以破坏血小板表面HLA同种抗原,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
近年来,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或实验性血小板替代物来减少血小板输注,均没有获得完全成功。未来,血小板输注对止血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同种异体免疫的治疗和预防仍将是重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