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止血,血小板数目减少时会导致出血症状,在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疱、皮肤出血点,女性患者会表现为月经增多。
血小板极度减少时可能会引起重要脏器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有呼吸道出血时表现为大咯血,有泌尿系出血时表现为尿血,有患者出现视物不清是由于眼底出血导致的。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可能并发了脑出血,并发脑出血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积极寻找病因,给予对症治疗来提升血小板数目,避免重要脏器出血的风险。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症状发生前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教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尔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出凝血性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入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除通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理外,还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生成,而且后者更为重要,一般认为是药理学的作用,患者表现为骨髓受抑,巨核细胞减少,轻型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高达服此药的25入,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4,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赂等,预后差,约2/3患儿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D860可为发病因素。
5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这是长期大量饮酒病入血小板减少的较常见的原因,临床少有出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四,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因此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臣幼贫的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