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涉及的病种相当多。如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Evans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先天性功能缺陷:①血管性假血友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冯威勒布兰特因子(VWF)生成或功能的缺陷所引起,Ⅷ因子抗原粘附性明显降低。②血小板无力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小板因子3(PF-3)的粘附性和凝聚性明显异常。③轻型血小板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①尿毒症、肝衰竭病人:尿毒症病人由于血浆中存在低分子物质,如尿素、酚等损坏血小板功能;肝衰竭病人,可能由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清除率降低,使其发生蓄积并与血小板粘附,影响了血小板粘附的功能。②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右旋糖酐、保泰松、肝素等可能由于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抑制血栓素(TXA2)生成。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主要临床症状: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病,以及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后,此时常伴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其中多数原因不明,部分继发于自身免疫病及应用某些药物后;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常见于脾肿大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