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减少在血液科比较常见,无论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还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出血都是其主要危害表现,而治疗上,也是以提升血小板数值,预防出血和止血为主。 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多是以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为主,其中,一线治疗较为常见,且对于初期患病的患者,效果比较明显。 那么,一线治疗都包括哪些呢? 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 剂量从1.5~2 mg/(kg.d),开始,分次口服,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稳定1~2周,逐渐减量直至停药,一般疗程4~6周。泼尼松治疗4周,仍无反应,说明泼尼松治疗无效,应迅速减量至停用。应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防治感染,保护胃粘膜。 ②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能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 应用指征:重型/或伴有严重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伴活动性出血者。常用剂量400mg/(kg.d)×3~5天;或1.0g/(kg.d),用1天或连用2天,必要时可以重复。如出血停止、血小板上升,则改为常规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使用 ③ 静脉输注抗-D免疫球蛋白:用于Rh(D)阳性的ITP患儿,提升血小板计数作用明显。用药后可见轻度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少见。常用剂量75ug/kg.d,×1~3天。 目前,针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多认为:急性期儿童ITP患者部分有自限性,多数患者仅一线药物有效;而慢性期治疗的目的为防止出血而不是一味提高血小板计数到正常范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