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见免疫病灶问题,也被简称为ITP。这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及生成不足,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1 /3。 在发病群体里,其危害体现在哪里? 严重的ITP病人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血症状。其治疗目标在于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安全水平内,从而控制出血。在临床上,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不可或缺的治疗策略。 激素丙球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无效,还有其他药吗? 目前的西医治疗ITP的常用药物见于激素,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一部分进展难治性病人对此无效,可以更换治疗为维持性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 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 ③:罗米司亭 (romiplostim) ④: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利妥昔单抗)等; 以上这些药物虽可使ITP患者治疗获益,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其治疗无反应而转化为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efractoryITP,RITP)。 对此,建议对于激素,丙球治疗无效或是效果不大的病人有必要及时开展中西结合治疗。中医学对此病的认识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抑制PAIg的产生,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 其二,Treg细胞调节免疫功能; 其三,调控Th1/Th2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中医的现代研究其实只是想告诉人们,中医是科学的,不过事实胜于雄辩,中医的疗效一定会越来越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因为治病必须标本兼治,血小板减少看似是单纯血小板降低,但是人体的功能状态已经发生变化,需要中医中药进行调理,治本必要中医介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