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众所周知,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衰竭性疾病,自然血细胞都会呈现减少状态。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由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存在治愈难度,但只要早期发现,积极正确治疗,还是有较大的康复信心。对此,及时的确诊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步可依靠——基本血液检验。 在血常规“面前”,再障长什么样?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病临床上常见检验手段,可以帮助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病例统计结果调研,再障在血常规上的表现,大体为: ①血小板减少明显,最少可在3以下,最多可达40以上,但大部分的病例早期表现多数在10-20数值波动,除却纯红再障; ②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在血常规上的主要体现,为正细胞正色性贫血或大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行下降多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最低可达20~30,最高可达l00,多数在30~40(g/L); ③网织红细胞0.8%~2.3%,病例结果表示最多可达3%~5%,多数>1%,但绝对值低于正常值; ④大部分的再障病人多是三系低下,包括白细胞及分类异常,白细胞计数最少可在1以下,最多可达4,多数在2~3×109/L。分类计数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最高可达60%~70%以上。 综上,细节到每一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象表现都是有差异的。血常规是此病重要辅助诊断检查,如有异常高度怀疑,则需要进一步做骨髓穿刺进行明确诊断。 此外,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目前多涉及到激素类用药,支持维持治疗,免疫抑制剂类用药,中医药类,还有直接性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病人可根据自身的病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争取尽快缓解病情,向康复迈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