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具体诊断要点:(1)皮肤瘀点瘀斑; (2)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水肿等。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肾脏病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紫癜等肾外表现;
(2)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3)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二)证候诊断 1.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2.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舌质红,苔黄,脉数。 3.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次症: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4.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5.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6.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通草、法半夏、生蒲黄、滑石、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小蓟等。 中成药:正清风痛宁、黄葵胶囊等。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白术、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甘草等。 中成药: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脾肾阳虚证治法: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人参、山药、黄芪、熟地、山茱萸、杜仲、当归、枸杞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肾炎舒片、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知母、黄柏、生地、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1.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适用于紫癜肾瘀血证。
2.参麦注射液:适用于紫癜肾气阴两虚证。
3.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功效,适用于紫癜肾急性期。
(三)其他疗法 可根据病情适当选择以下疗法:
(1)中药熏蒸药浴、中药保留灌肠,可选择应用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熏蒸床、结肠透析机等设备;
(2)针灸疗法,取肾俞、气海、复溜、三焦俞穴,急性期加肺俞、合谷、风池、大椎;慢性期加脾俞、中脘、足三里;
(3)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疗法。
(四)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包括:
(1)对原有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予以减量维持治疗;
(2)采用控制血压及对症支持治疗;
(3)针对贫血、感染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护理调摄
1.饮食护理:低盐、低脂、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软食。避免香燥、辛辣之物及鱼、虾、蟹等易于诱发过敏的食物。
2.皮肤护理:严密观察出疹的部位、颜色及消退时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擦伤感染。 3.生活护理:预防感冒,劳逸适度,节制房事,忌食烟酒。
4.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缓解:皮肤紫斑、肉眼血尿、水肿、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红细胞消失,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g,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显效:皮肤紫斑、肉眼血尿、水肿、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减少≥50%,尿红细胞减少≥50%,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红细胞减少≥25%,尿蛋白减少≥25%,肾功能改善或维持原水平,持续3月以上。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