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临床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刚患病确诊的病人不少,可更多的是病程持续多年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尤其是成年血小板减少患者,其病程多在一年,甚至三年,五年以上。 血小板减少反复难愈,对患者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影响很大,但其实在血液科,血小板减少并不属于恶性疾病,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患者三年、五年还是治不好? 一、对病情认识不足 有的患者早期发现血小板数值减少时,患者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没有出血现象,就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愿意接受治疗,甚至忽视病情的存在,时间一长,病情加重,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后期接受治疗,会面临很多问题。 二、过度治疗 有的病人则是太过重视病情,一旦确诊,就十分害怕,惶恐不安,想要迫切地将病治好,将血小板数值恢复到正常范围,甚至大剂量用药将血小板控制在正常范围。临床上常使用激素药物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长时间的用药肯定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 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大部分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失衡紊乱有关,常规的激素,丙球,补血提升血小板的治疗方案多是治标不治本,病情反复发作经常发生,同时大剂量地用激素类药物还会让患者遭受副作用的影响,还会产生激素依赖性,时间一长,患者情绪消极,渐渐失去了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总之,血小板减少病人病情的久治不愈,治疗不当是一方面因素,但患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因此,还希望大家能够及时查找原因,更为合理地治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