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帖最后由 妈妈网推广 于 2020-6-13 14:32 编辑
基本资料: 姓名:张XX 性别:男 年龄:2岁 藉贯:江苏
病史及主诉:
反复皮肤散在瘀点、瘀斑两年之主诉于患儿母新代述,于1997年7月发现无明显诱因发现患儿全身皮肤散在反复出现出血点及瘀点、瘀斑,但未发生过牙龈出血,偶然出现鼻衄,出血量不多,填塞止血,无尿血、便血等症状。去当地医院查血小板50×10^9/L,经骨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在当地儿童医院治疗,给予西医治疗,病情好转,但停西医治疗后病情加重,经多次西医治疗病情不断反复,先后持续两年时间,随着孩子年龄增涨,家人尤心重重,没有良好的解决之方。
入院: 1999年6月30日来我院门诊治疗。 门诊查体:TPR BP正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识清醒,未发现慢性病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苍白,未见黄染,可见散在瘀点,瘀斑。颌下淋巴结可触及,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双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好,鼻孔未见血性分泌物,通气良好,耳道未见异常,听力好,双乳突无压痛。口唇、口腔粘膜色正常,未见出血点及糜烂、溃疡,咽不红,扁桃体不大,颈软,甲状腺不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型,胸壁无压疼,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下肢无水肿。
门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Hb:122.0g/L,WBC:5.4×10^9/L,PLT:43×10^9/L,Red:0.8%。 骨髓涂片检查:取材、涂片、染色良好,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Ⅰ级,粒系占42.5%,红系占27%,粒:红=1.57:1,粒系增生活跃,原粒以下各阶段细胞均见增生、分化,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活跃,各阶段细胞比例、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正常可见,全片1.8×2.0 cm2,见巨核细胞254个,多为成熟型巨核细胞,未见产板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未见寄生虫,骨髓涂片检查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之诊断。
病情分析:
依据临床有出血的表现,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涂片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伴成熟障碍,综合分析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诊断。本病大部分病例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致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增多,数量减少,治本的方法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减少血小板表面膜抗原和血小板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这样血小板数量就会增加,并可反馈的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数量和血小板过量产生,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ITP患者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血小板膜抗原发生变异,从而自身产生一种抗血小板抗体,用来排斥自身血小板,生成的抗体和血小板表面抗原相结合称为被覆抗体的血小板,这种带有标志的血小板>1/3的数量被脾脏相留,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部分分解破坏,使血小板数量减少,身体为代偿血小板减少,大量生成巨核细胞,产生更多的血小板,就是这样不断的加强生产还赶不上血小板的破坏,最终还是造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大多数病例均治疗或自限,少数病例发展成慢性型或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人体免疫异常所形成的锁链没有被打破,特别是咽部反复感染常加重病情。
治疗及结果: 基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我院为该患者制订了一套治疗方案,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外感风热邪毒,致脾不能统血使血热妄行,治则为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我院治疗本病的方案为院内中医制剂,治疗从1999年6月30日开始,当时外周血象Hb:11.2g/L,wbc:5.3×10^9/L,PLT:35×10^9/L,至同年11月2日Hb和wbc正常,PLT:80×10^9/L,至12月27日PLT:95×10^9/L,其后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随访至2007年2月2日病情未见复发,患者身体健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