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对于中草药的大致药性,不必死记硬背,记住以下就行了:(内容来自网络,请慎重参考) 古来着本草者,皆逐论其气味性情,未尝总论夫形体之大纲,生长化收藏之运用,兹特补之。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由芦之升而长而化而收,子则复降而升而化而收矣。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 愚之学,实不足以着书,是编之作,补苴罅漏而已。末附二卷,解儿难、解产难,简之又简,只摘其吃紧大端,与近时流弊,约略言之耳。览者谅之。 〔译文〕 从古到今,著述本草的医家,都只讨论每味药物的气味和药性,从来没有人论述过药物的形体和生、长、化、收、藏的关系,这里特地加以补充。一般来说,木本植物,它的芦头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草本植物,收与藏都是子。凡是干都主升,而芦头上升的作用比干还强;凡是叶都能散,而花散邪作用更胜于叶;凡是枝都走络脉,而须更优于枝;凡是根都主降,子的沉降作用比根更强;由芦头开始升、长、化、收,子又具有降、升、化、收的禀性。这样永不息止的变化,既符合阴阳升降的规律,又符合太极有阴阳两仪的道理。 我的学识确实没有著书立说的能力,这本书仅只补充前贤的不足之处罢了,尾附的二卷,解儿难、解产难,论述十分简单,只是选择主要之处加以说明,以纠正时下流行的谬误,不足之处请读者谅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