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 但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难免也会有误诊物质的现象,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对并请了解不够,存在认识误区,尤其是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现象,常常被认为是ITP。 那么,“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就是ITP吗? 目前,ITP的诊断尚缺乏“金标准”或特异性诊断指标,基本还是排除性诊断,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多次血小板计数(有时还要人工计数)、外周血涂片、血小板自身抗体,甚至骨髓涂片和活检,排除其他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多为采血时应用抗凝剂EDTA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红斑狼疮、类风关、干燥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阿司匹林、消炎痛、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利福平、肝素、奎宁、卡马西平、苯妥英钠)、HIV感染、脾亢、再障、MDS、TTP、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DIC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还有病毒感染后、化疗、放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方能诊断ITP。 另外,对激素治疗有反应也是支持ITP诊断的重要依据。 因此,不能见到血小板数目低下,一时又找不到“真正的原因”,没有进行相应的排查就诊断ITP,以免误诊而采用错误的治疗。 血液病专家提醒:患者就诊检查时,应到正规的,有检查条件的医院确诊、再进行对症治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