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减少是肝病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约70%的肝硬化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通常在我国将血小板计数9/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9/L定义为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常被看作晚期肝病的标志之一。 中度到重度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无法接受重要的干预措施,如无法服用某些药物和接受侵入性治疗;延迟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纠正患者的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下降:血小板的产生主要与TPO有关。TPO主要由肝脏合成,肾脏、骨髓等组织也可少量产生。肝纤维化的进展已经被证明会导致循环TPO水平的降低,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包括骨髓抑制,这可能是许多致病因素导致的,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酗酒和肝炎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紊乱和脓毒症导致的血小板破坏:自身免疫紊乱在血小板破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慢性HCV感染患者中。脓毒症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一般人群相比,肝硬化患者的脓毒症发生风险增加。另外,炎症状态时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也可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假性血小板减少:检测标本的异常和检验误差可假性血小板减少。 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也与血小板消耗增加有关,常见于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手段包括血小板输注、脾切除、部分脾动脉栓塞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非药物手段,以及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本号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