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血小板低的原因及危害
血小板低的原因:
第1,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放疗,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第2,各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烧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第3,脾功能亢进。血小板低的危害,主要是患者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以及脏器的出血;皮肤出血可以表现为皮肤的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脏器出血可以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会导致血尿;颅内出血也是最严重的出血,患者会出现头痛、晕厥、抽搐,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轻度血小板减少:
如果是轻度的血小板减低,很有可能是脾功能亢进引起,或者是化疗以后,导致骨髓抑制,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一般情况下,出血的风险是不会很大。如果血小板降低很明显,比如是急性白血病、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导致血小板,这时候出血是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到医院,在医生的嘱咐下用药治疗。
重度血小板减少:
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重度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如果患者同时合并重要脏器的出血,例如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咯血、眼底出血或脑出血等,同时硬给予患者应用丙种球蛋白,促进血小板的早期恢复。如果是严重感染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控制感染,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是化疗药物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应给予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同时可给予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促进血小板恢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