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通俗点说就是身体因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贫血,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发生于各年龄组。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很高。
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贫血严重时是需要输血的。一般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挑食、偏食、盲目的减肥。因此营养均衡,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确诊后患者应该怎么治疗呢?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补铁治疗
口服铁剂治疗,但是此方法治标不治本,见效慢,方法单一。
2、西药治疗
虽然当时能缓解一些症状,但是长期使用下去,人体会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降低自身免疫力,而且也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
3、手术治疗
成功极低,费用极高,手术供者缺乏,恢复慢,疼痛感强,容易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病情复发,导致久治不愈。
4、化疗
化疗只在最初会有较好效果,但是病情易反复,同时损伤身体脏腑功能,降低自身免疫力,治标不治本。而且费用昂贵,给病人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5、中医治疗
缺铁性贫血属中医“虚劳”、“萎黄”、“眩晕”等范畴。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为慢性失血,如呕血、便血、月经过多、痔病出血、虫积(钩虫病)等,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而致贫血。因此,在治疗上对因对症治疗,全面诊疗,效果更好。
长期贫血对身体的危害性极大,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输送氧到各个组织器官,严重的贫血可使血红蛋白含量和生理活性大大降低,引起携带的氧明显不足,会造成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长期得不到完全的血液供给,会影响到所有器官的功能,时间一长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比如,末梢组织长期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杵状指」,长期的贫血,会让心脏的代谢功能增强,引起很多心脏的病变。如大脑缺氧,就会出现眩晕、昏迷,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