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可按照预后分组系统分为两个极端组,相对低危组与相对高危组。在治疗方面根据疾病的危险等级状态就可以大概的指出方案的强度性。中高危状态的MDS患者会常涉及到去甲基化化疗方案, 那么低危也需要如此治疗吗?是否有点大小题大作了? 去甲基化治疗低危组MDS,会不会小题大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普遍低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情不重,大多数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都能够正常的生活,工作,并且一般都能够轻松获得数年的生存期。主要的治疗方案也都是一些支持维持治疗,并且部分患者可无恶性细胞增殖的情况。所以涉及到化疗的患者比较少。 而去甲基化方案早已被列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指南,目前在临床也在广泛运用,主要有AZA、地西他滨。对于低危的MDS,其实也有此项方案治疗的病例。 以下状态下,去甲基化治疗可作为低危MDS的一线治疗方案: ①:缺乏促红细胞生成刺激素治疗指征,比如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500 mIU/ml; ②:出现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尤其是临床症状严重者; ③:骨髓原始细胞>5%、伴有不良染色体核型(考虑低危进展)。 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低危组MDS患者对去甲基化药物的总体反应率与高危组相近,治疗效果好的病人可以获得血液学的改善,进展阶段的低危MDS可获得骨髓象的缓解。不过也需要考虑到治疗后的骨髓抑制问题。对此,建议联合治疗进行,保障治疗的顺利,提高总体治疗过程前后的安全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