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方面,中医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康复效果:在防治出血、减轻西药毒副反应、撤减激素、防止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很多患者提及到中医诊疗建议方面,下文进行相关解析。 慢性与急性ITP,分别适合这些中医药“汤方” 慢性ITP 对于慢性ITP患者,尤其是生育期妇女,临床以四肢散在瘀点瘀斑,色淡红或紫,月经量多,反复发作为特点,临证需重视柔肝疏肝,固摄冲任,不宜一味补益。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云:“宜补肝不宜伐肝”,临证以一贯煎、四物汤、滋水清肝饮为基础方,常用熟地黄、当归、白芍、沙苑子、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桑寄生、椿根皮等,同时适当加用疏肝理气之品,如柴胡、郁金、薄荷等,每获良效。 对于儿童ITP患者,根据其“三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及其易于外感的发病特征,认为脾肺气虚为其重要的病机要素,遣方用药常加用四君子汤、玉屏风散以求治本防变。 急性ITP 对于急性ITP患者,治疗应重视运脾化湿,不可过用寒凉。急性ITP起病急,出血重,临床症见突然出现皮肤粘膜鲜红出血点,或鼻衄齿衄等, 部分病人可伴见神疲乏力、胸闷纳呆、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蕴征象,尤其是慢性患者急性发作时。此期用药不可过用寒凉及补益之品,以免耗伤阳气、损伤脾胃、湿浊留滞、病情缠绵,治宜凉血化湿并用,以使湿热得清,血脉安宁。 临证以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为基础方,常用药味为藿香、佩兰、青蒿、白寇仁、苍术、茯苓、猪苓、地锦草、焦山栀等。 以上汤方剂可做参阅用,具体细节到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数值,患病时间,个体耐受等不同,开方内容也不尽相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