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三分之一。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血症状。
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如何区分呢? 急性血小板减少症:起病前1-2周常有病毒性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是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至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是如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是血泡,伴有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其病程多为4-6周,最常半年可以自愈。 慢性血小板减少症:一般起病隐匿,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渗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浅且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泡,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以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的减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