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临床上曾经有一项大型的调研数据,主要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类型的早期症状表现发生比率,其中以贫血、出血以及感染为多见。一旦发生此类现象,需要积极采取对症治疗,避免危及生命。而无论是对于医方还是病方、家属都需要做好病情的防护措施。 对于每个再障病人,都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护理 细致观察 对每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情发展,都需要做到细致的观察,首先是观察患者的体温,如果病人体温发生了变化,需要看患者的身体局部有无感染的症状,轻易出现发热,这提示患者身体可能有感染病灶存在,但不是绝对。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要仔细寻找患者的感染灶,并且通过抽血做静脉血培养,需要连续三天的时间来查明清楚致病的病菌,在此同时还需要检测好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出血倾向进行观察。还要多观察患者有没有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等病症表现,并且要密切的观察有无脑出血的先兆。 特别是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恶心,烦躁不安等症状,需要让患者平卧床上,尽量保持心情的平和,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处理。另外,如若是出院阶段发生出血或发热等情况,轻微可自行处理,做好防护措施,反复发热需要高度警惕感染可能,明确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源,及时入院就医做检查。 心理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否达到完全治愈,其实也跟患者的个人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的。对于患病期间,特别是急性期病情发展凶险的初诊患者,需要根据疾病的进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特别是一些病情进展快,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患者看不到自己康复的希望,很容易就会引起悲观,抑郁,恐惧的心理。 对此,建议自行翻阅以及家属、医者给予相关病理性知识的科普,已康复病友病例的经验鼓励,让患者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再障是可能被治愈的疾病,只是这个阶段会比较长,并且治疗路程并不好走,一定要克服困难,重振康复信心。特别是要安于休养的患病群体,不可操之过急(病急乱投医)。 另外因为药物副作用大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就需要及时更换其他有效的治疗方式,不可长期让病情停滞于不良状态,这样只会导致病程越来越长,后期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总而言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单是早期治疗的阶段病人家属做好防护措施,保持合理的心态,还需懂得怎样去预防感染和出血,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达到促进病情治愈的目的。对于目前已然影响到生活质量的病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再障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