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血友病的临床医学发展史,关于血制品的运用一直不曾间断过。有报道称,在1985年以前,很多接受浓缩物治疗的血友病患者感染了HIV,乙肝(HBV),丙肝病毒(HCV),一直到献血员筛选及病毒灭活才得到改善。那么至今,血制品对于血友病的治疗,是否安全?
国内血制品(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安全吗?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目前国内对于血友病甲/乙治疗的主要两种血制品产品。
一、常规血液制品
医学上最初对于血友病的治疗就是输注全血,或是新鲜冷冻的血浆来提供因子VIII/IX,但治疗的前提是需要患者住院。再者因为大量的输注全血会导致血管负荷加重,同时又因为其没有经过病毒灭火,进而就可能导致血源性病原体传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在1-5℃下融化后收集的不溶物质冷沉淀,但仍然有传播病毒的危险,过敏反应较多,并且不利于保存、重配以及家庭治疗时输注。
比输注全血的血源性治疗方式更优异的是血浆源性凝血因子,比较容易保存,以及重配和输注,凝血因子含量确定,有病毒灭活。但是——仍然有病毒传染的潜在危险!
Ps:血友病乙缺乏IX因子,目前主要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行治疗。
二、重组人凝血因子
受到西方国家的医师和患者的普遍信赖,认为重组人凝血因子比血浆源性凝血因子更安全——也进一步证实了,重组人凝血因子里含有微量或没有人源蛋白,降低了血播性疾病的危险!
此项治疗避开了上述常规血源性输注治疗以及凝血酶复合物的缺陷,而且注射的方式为静脉推注,比较方便,患者在家中也可以自己输注治疗。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虽然从1985年后我们认识了艾滋病,但或许在2085 年将会在血制品中发现新的一种疾病。因此血制品还是有潜在传播病毒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乙型血友病患者带来的风险更大,包括不纯和病毒感染。
血制品治疗血友病并非“万能药”,病人需要正确看待此项治疗能够带来的对应疗效。推荐病友们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对于预防出血,明显减少关节损害,降低残疾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适合成长发育中的血友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