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重要支柱。5000年的中医药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反展的说明书。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不法分子的别有用心。所以,中医和中药在现代社会被部分污名化了。如果你是一个慢性病患者或者家属,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及其家属那么请你好好读读这篇小短文。也希望它对你有帮助。
首先选择中医治病,是中国患者在全球来看,独有的福利。对于广大慢性病患者来说,不失为一条好路。但是奈何骗子太多,又如何选择呢?
骗术:专治某病,祖传秘方。
在中国古代那种缺医少药的环境下,一个区域也只能有一到两名医生。那么也就代表这些郎中都得是全科大夫。甚至有一些偏远区域,还需要兼职兽医的工作。中国的传统是,只要治好你的病,那他就是国医圣手、杏林神医、华佗再世。如果没治好呢?那你就是庸医。这个思想其实在现代社会也传承着。所以专治某病,祖传秘方犹不可信。
今天具体说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所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引起最常见出血性疾病。通过对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研究,目前公认绝大多数ITP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所致。也有新的观点认为是免疫介导损伤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造成患者血小板生成不足。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的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症状。ITP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一般儿童多为急性型,成人多为慢性型。 了解完了发病机制,来看中医似乎简单的多。首先来说说中医看病的手法。西医看病属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说发现肝部有囊肿,那么就切掉他。骨头有骨刺了,那么就切掉他。中医不是,中医的学说里,要辩证全面的看问题,比如中医认为,你的眼睛花了,要补肾。为什么?因为肝主目,肝肾同源。那么肝郁肾虚证。所以要肝肾同补治眼睛。
很多病友在选择治疗ITP的过程中,选择了很多教授的药品,但是喝了之后呢,发现自己的血小板没升起来,就开始暗暗的骂人了。那是因为人家给你的药里,就没有升血小板的药。 我曾经无数次的在节目中讲过,中医没有所谓的升血小板的药,谁跟你说,中医能单独升血小板,你就抽他。你可以质问他,中医理论里哪部典籍讲了血小板了?从《黄帝内经》到《难经》,从《伤寒杂病论》到《千金方》,从李时珍到毛尚蒲。这些先人前辈,什么时候讲过血小板?中医的理论里,只有血虚补血的问题,从没有说过血小板这个东西。所以中医要给你升板,就是全面的补。那么在血常规报告上,一般你都会看到你的红细胞等血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这才是中医的补血。
那么中医在ITP治疗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止血。中草药在止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中成药有着极多的市场。一般病友的中药药方都少不了“茜草、仙鹤草、紫草、黄芩”等止血中药。止血药可通过收缩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或增强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强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血块溶解过程而产生止血作用。同时针对个人的体质和情况的不同,使用的止血药也不同。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药性温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所以中药能够很好的止血,但是生血和升血小板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ITP这类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是以不出血为首要目的的,所以中医的这种治法,倒也是对症。
第二就是调和整体的作用。中医看病讲求阴阳平衡,整体看待。要看脉象、舌象,要望闻问切。才能知道你的患病根源在哪里。肝郁脾虚?血虚气虚。那么中医会根据你的体质来不断地改进诊疗的过程,达到医治的目的。古人讲3日一方或5日一方,就是因为病情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很多病友一次性在某些医生那里一次性买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药,尤不可取。
重点总结一下:秘方祖传是虚假,专治某病不可信。要想中医看好病,一定要有大耐心。